傳統清洗機常存在 “清洗盲區”(局部水流薄弱導致雜質殘留)、“過度沖刷”(局部流速過高導致豆莢破損)等問題,根源在于水流場分布不均。基于計算流體力學(CFD)的水流場模擬,可通過數值仿真直觀呈現流場特征,精準定位問題區域,進而通過結構優化實現“高效清洗”與“低破損”的平衡,為設備升級提供科學依據。
一、水流場模擬的建模與求解過程
基于CFD軟件(如 ANSYS Fluent、STAR-CCM+)的流場模擬,需經過“幾何建模-網格劃分-邊界條件設置-數值求解-結果后處理”五個步驟,確保模型與實際設備的一致性:
(一)幾何建模與簡化
以某型號全自動毛豆清洗機為例,其清洗槽長2000mm、寬800mm、高600mm,沿長度方向分為“進料區”“清洗區”“出料區”三部分:
進料區:設置2個對稱布水管(直徑50mm),管壁均勻分布直徑8mm的出水孔(間距50mm),負責將毛豆與清水混合后送入清洗區;
清洗區:底部安裝 3 組旋轉攪拌槳(槳葉直徑300mm,轉速60-120r/min),側壁布置4個高壓噴嘴(噴射角度45°,孔徑 6mm),是核心清洗區域;
出料區:設置傾斜式濾網(孔徑5mm),實現毛豆與廢水分離,廢水經槽底排水口排出。
建模時,采用SolidWorks等軟件構建三維幾何模型,對非關鍵結構(如螺栓、支架)進行簡化,保留影響流場的核心部件(布水管、噴嘴、攪拌槳、槽體);同時,考慮到毛豆物料的離散特性,采用“歐拉-拉格朗日多相流模型”,將水流視為連續相(歐拉法),毛豆顆粒視為離散相(拉格朗日法),通過雙向耦合(水流影響顆粒運動,顆粒運動反過來影響水流場)模擬物料與流場的相互作用。
(二)網格劃分與獨立性驗證
網格質量直接影響模擬精度,采用“結構化網格+非結構化網格”混合劃分策略:
對清洗槽槽體、布水管等規則區域,采用六面體結構化網格(網格尺寸20mm),確保計算效率;
對攪拌槳、噴嘴等復雜區域(流場變化劇烈),采用四面體非結構化網格(網格尺寸5-10mm),捕捉局部流場細節;
在水流與毛豆接觸的近壁面(如槽體側壁、攪拌槳表面),設置邊界層網格(共5層,第一層厚度0.5mm,增長率1.2),模擬壁面附近的粘性底層流動(湍流中速度梯度至大的區域)。
完成網格劃分后,進行網格獨立性驗證:分別構建網格數量為120萬、180萬、240萬的三個模型,在相同邊界條件下(進水流量15m3/h,攪拌槳轉速90r/min),對比清洗區中心截面的平均流速。結果顯示,180萬與240萬網格模型的流速偏差<3%,說明180萬網格已能滿足精度要求,最終選擇180萬網格進行后續模擬,兼顧精度與計算效率。
(三)邊界條件與數值求解設置
根據實際工作狀態設置邊界條件:
進水邊界(布水管入口、噴嘴入口):采用“質量流量入口”(mass flow inlet),設定布水管進水流量10m3/h,噴嘴進水流量5m3/h(總流量15m3/h),進水溫度25℃(常溫清水);
排水邊界(槽底排水口):采用“壓力出口”(pressure outlet),設定出口壓力為大氣壓(101325Pa);
固體壁面(槽體、攪拌槳、輸送網帶):采用“無滑移邊界條件”(no-slip condition),即壁面處水流速度為0;攪拌槳壁面設置“運動邊界”(moving wall),按實際轉速(90r/min)設定旋轉速度;
毛豆顆粒離散相:設定顆粒直徑15-25mm(對應毛豆帶莢尺寸),顆粒密度1.08g/cm3,進料速率500kg/h(匹配生產線速度),顆粒與壁面的碰撞恢復系數0.8(彈性碰撞為主,避免過度破損)。
數值求解時,選用“有限體積法” 離散控制方程,時間項采用一階隱式格式(適用于非穩態流場),對流項采用二階迎風差分格式(提高計算精度),壓力-速度耦合采用SIMPLEC算法(收斂速度快于傳統SIMPLE算法)。湍流模型選用RNG k-ε模型(相較于標準k-ε模型,能更準確模擬強旋流與剪切流),設置湍流強度 5%,水力直徑按清洗槽截面尺寸計算(約500mm)。求解迭代過程中,設定殘差收斂標準為10⁻⁴(連續相)與10⁻3(離散相),同時監測清洗區平均流速與顆粒運動軌跡,確保流場達到穩定狀態(迭代500步后,流速變化<1%)。
(四)模擬結果后處理與關鍵指標提取
通過 CFD 軟件的后處理模塊,提取流場關鍵特征參數,量化分析清洗效果:
速度分布:提取清洗區沿長度方向的截面流速云圖,識別“高速區”(流速>1.5m/s,可能導致豆莢破損)與“低速區”(流速<0.3m/s,可能形成清洗盲區);
湍流強度分布:湍流強度反映流場的紊亂程度(湍流強度=0.1-0.3為弱湍流,0.3-0.6為強湍流),強湍流區域(0.4-0.5)利于毛豆翻滾碰撞,提升清洗效率;
顆粒運動軌跡:通過離散相模擬,輸出毛豆顆粒在清洗槽內的運動路徑,分析顆粒是否存在“滯留區”(停留時間>120s,易導致過度沖刷)或“快速通過區”(停留時間<30s,清洗不充分);
雜質去除效率:通過模擬泥沙顆粒(密度2.6g/cm3,直徑0.1-1mm)的沉降軌跡,計算槽底排水口的雜質回收率(回收率=排出雜質質量 總投入雜質質量),評估固液分離效果。
二、基于模擬結果的流場問題定位與優化策略
通過流場模擬,發現傳統清洗機存在三大核心問題,針對性提出結構與參數優化方案:
(一)問題1:清洗區存在低速盲區,雜質殘留率高
模擬結果:清洗區中部(第二組與第三組攪拌槳之間)出現流速<0.3m/s 的低速區,占清洗區總面積的15%;該區域湍流強度<0.2,毛豆顆粒運動緩慢,翻滾頻率低(每分鐘翻滾<5 次),表面泥沙無法有效剝離,雜質殘留率高達12%(遠超行業要求的5%以內)。問題根源:攪拌槳布置間距過大(兩組攪拌槳間距500mm),槳葉旋轉形成的漩渦無法覆蓋中間區域,導致水流動力不足;同時,側壁噴嘴噴射角度為45°,射流僅作用于清洗區兩側,無法覆蓋中部區域。
優化方案:
調整攪拌槳布置:將攪拌槳間距從500mm縮短至350mm,增加1組攪拌槳(總數量從3組增至4組),確保漩渦相互疊加,消除中部低速區;
優化噴嘴參數:將側壁噴嘴噴射角度從45°調整為30°(向下傾斜),同時在清洗區中部增設2個垂直向下的噴嘴(孔徑6mm,流量2m3/h),使射流覆蓋中部區域;
驗證效果:優化后模擬顯示,清洗區低速區面積占比降至3%以下,湍流強度提升至0.3-0.4,毛豆顆粒翻滾頻率增至每分鐘8-10次,雜質殘留率降至4.2%,滿足清洗要求。
(二)問題2:進料區水流紊亂,毛豆破損率高
模擬結果:進料區布水管出水孔水流直接沖擊輸送網帶,形成局部高速區(流速>2.0m/s);毛豆顆粒進入清洗槽后,在高速水流沖擊下與網帶、槽體側壁劇烈碰撞,破損率高達8.5%(超過5%的破損上限);同時,紊亂的水流導致部分毛豆顆粒在進料區滯留(停留時間>150s),過度沖刷進一步加劇破損。問題根源:布水管出水孔朝向垂直向下(正對網帶),水流動能集中于局部;進料區未設置導流結構,水流擴散不均勻,形成“射流沖擊死角”。
優化方案:
改進布水管出水結構:將出水孔朝向從垂直向下調整為45°傾斜(朝向清洗區中部),同時在出水孔處加裝導流板(長度30mm,與水流方向呈15°),使水流分散為“扇形射流”,降低局部流速(從>2.0m/s降至1.2-1.5m/s);
增設進料區導流板:在進料區兩側安裝傾斜式導流板(與槽體夾角60°,高度150mm),引導水流向清洗區平穩過渡,避免水流紊亂;
驗證效果:優化后模擬顯示,進料區流速上限值降至1.5m/s,毛豆顆粒與壁面的碰撞力從0.8N降至0.3N(碰撞力<0.5N時,豆莢不易破損),破損率降至3.8%,同時顆粒滯留時間控制在60-90s,避免過度沖刷。
(三)問題3:出料區固液分離不徹底,廢水含雜率高
模擬結果:出料區濾網傾斜角度為15°,水流流經濾網時流速驟降(從0.8m/s降至0.2m/s),部分細小泥沙(直徑<0.5mm)因水流攜帶能力不足,附著于濾網表面或隨毛豆顆粒進入出料口,導致廢水含雜率(泥沙質量/廢水質量)高達0.8%,后續污水處理成本增加;同時,濾網堵塞導致排水不暢,清洗槽內水位波動>100mm,影響流場穩定性。問題根源:濾網傾斜角度過小,水流在濾網表面的停留時間不足,細小雜質無法充分沉降;濾網孔徑均一(5mm),僅能攔截毛豆,無法分級過濾不同粒徑的雜質。
優化方案:
調整濾網結構與角度:將濾網傾斜角度從15°增大至30°,延長水流在濾網表面的停留時間(從 2s 增至 4s),提升細小雜質沉降效率;同時,采用“階梯式濾網”設計,前段(靠近清洗區)濾網孔徑 3mm(攔截細小泥沙),后段(靠近出料口)濾網孔徑5mm(攔截毛豆),實現“分級過濾”;
增設濾網反沖洗裝置:在濾網下方安裝高壓反沖洗噴嘴(孔徑4mm,流量1m3/h),每隔30s噴射一次(與生產線間歇時間匹配),清除濾網表面附著的雜質,避免堵塞;
驗證效果:優化后模擬顯示,出料區廢水含雜率降至0.2%,濾網堵塞頻率從每小時2次降至每小時0.5次,清洗槽內水位波動<30mm,流場穩定性顯著提升。
三、優化方案的試驗驗證與效益分析
為確保模擬結果的可靠性,將優化后的設備參數應用于實際樣機,進行“模擬-試驗”對比驗證:
(一)試驗驗證方法
搭建全自動毛豆清洗機試驗平臺,選用新鮮毛豆(品種為“青酥2號”,帶莢直徑18-22mm,初始含雜率15%)作為試驗物料,設置兩組對比試驗:
對照組:傳統清洗機(未優化,攪拌槳3組,噴嘴角度45°,濾網角度15°);
優化組:基于流場模擬優化的清洗機(攪拌槳4組,噴嘴角度30°+中部垂直噴嘴,階梯式濾網+反沖洗)。
兩組試驗均采用相同操作參數(進水流量15m3/h,攪拌槳轉速90r/min,進料速率500kg/h),分別測試以下指標:
清洗效果:采用“稱重法”計算雜質殘留率(殘留雜質質量/物料總質量);
破損率:人工分揀破損豆莢(表皮開裂、籽粒外露),計算破損率(破損數量/總數量);
能耗與效率:記錄設備運行功率(kW)與單位時間處理量(kg/h),計算能耗比(kW・h/t,即處理1噸毛豆消耗的電能)。
(二)驗證結果與效益
試驗結果顯示,優化組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,且與模擬結果高度吻合:
清洗效果:優化組雜質殘留率4.1%(模擬值4.2%),對照組11.8%,清洗效率提升65%;
破損率:優化組破損率3.7%(模擬值3.8%),對照組8.6%,破損率降低57%;
能耗與效率:優化組能耗比8.2kW・h/t,對照組10.5kW・h/t,能耗降低22%;單位時間處理量從500kg/h提升至600kg/h,生產效率提升 20%。
從經濟效益來看,按年產1萬噸毛豆加工生產線計算,優化后每年可減少毛豆破損損失約43噸(按破損率降低4.9%計算,毛豆市場價8元/kg),節省能耗約2.3萬kW・h(工業電價1元/kW・h),減少污水處理成本約1.5萬元(按廢水含雜率降低0.6%計算),綜合年收益增加約52萬元,投資回收期僅需6個月。
五、結論與展望
基于流體力學的CFD流場模擬,成功定位了全自動毛豆清洗機的流場缺陷(低速盲區、局部高速沖擊、固液分離不足),通過“攪拌槳加密+噴嘴角度優化”“導流板減沖”“階梯式濾網+反沖洗” 等針對性策略,實現了清洗效果、破損率與能耗的協同優化。試驗驗證表明,優化后的設備雜質殘留率<5%、破損率<4%、能耗降低22%,滿足農產品加工的高效、低損、節能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