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型食品企業是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,但其在殺菌設備升級中普遍面臨“預算有限、技術儲備不足、認知偏差”三大痛點,導致全自動殺菌釜普及率不足30%,仍大量依賴半自動/手動設備,制約了產品品質提升與規模化發展。提升普及率需圍繞“降低應用門檻、解決核心顧慮、強化價值感知”三大核心,從“政策引導、市場服務、技術適配、認知培育”四個維度構建系統化策略,幫助中小型企業跨越“不敢用、不會用、用不起”的障礙,推動殺菌設備從“半自動向全自動”的升級轉型。
一、政策與金融協同:降低企業“用不起”的成本門檻
中小型食品企業的核心顧慮是“初期采購成本高”(全自動殺菌釜單價15-30萬元,約占企業年度設備投入的40%-60%),需通過政策補貼、金融支持、稅收優惠等組合措施,分攤成本壓力,降低投資風險,讓企業“買得起、敢投入”。
(一)精準化政策補貼:聚焦“提質升級”需求
傳統普惠性補貼易出現“撒胡椒面”現象,需針對中小型食品企業的特性設計精準補貼政策:
分類補貼,優先重點品類:圍繞地方特色食品(如區域罐頭、鹵味、豆制品)、出口導向型企業(需符合歐盟BRC、美國FDA等認證要求)、民生保障品類(如預制菜、方便食品),將全自動殺菌釜納入“食品質量提升專項補貼”,補貼比例按企業規模與產品類型差異化設定 —— 微型企業(年銷售額<1000萬)補貼30%-50%,小型企業(1000萬-5000萬)補貼20%-30%,中型企業(5000萬-5億)補貼10%-20%,避免“大企業搶補貼、小企業無機會”;同時要求補貼資金需專項用于設備采購,企業需提交“殺菌效果改善報告”作為驗收依據,確保補貼落地見效。
以舊換新,降低替換成本:針對仍在使用手動/半自動殺菌釜的企業,推出“以舊換新補貼”—— 企業淘汰老舊設備(需提供設備報廢證明),購買全自動殺菌釜時可額外獲得5%-10%的補貼(與基礎補貼疊加后,補貼高至可達60%),同時鼓勵設備廠家回收老舊設備進行資源化處理(如拆解再利用金屬部件),減少企業處理舊設備的負擔,。例如,某省2024年推出的“食品設備升級計劃”中,某鹵味企業用2臺手動殺菌釜(使用5年)以舊換新,購置1臺500L全自動殺菌釜,疊加補貼后實際支出僅8萬元,較全額采購節省60%,大幅降低了投入壓力。
(二)靈活化金融支持:緩解資金周轉壓力
中小型企業普遍存在“融資難、貸款周期長”問題,需聯合金融機構設計適配的金融產品,解決“資金周轉”痛點:
設備分期貸款,低息或免息:與銀行、融資租賃公司合作,推出“全自動殺菌釜專項分期方案”—— 企業首付30%即可提貨,剩余款項分1-3年免息分期支付(利息由地方政府或行業協會補貼),且無需額外抵押(以設備本身作為抵押);針對信用良好的企業(如連續3年無質量投訴),可延長分期至5年,進一步降低月還款壓力。
供應鏈金融,依托廠家信用:由全自動殺菌釜頭部廠家(如山東新華醫療、江蘇新美星)提供“買方信貸”,企業向廠家采購設備時,可直接與廠家簽訂“延期付款協議”(最長6個月免息賬期),廠家再通過金融機構貼現回籠資金,降低企業融資門檻。這種模式依托廠家的信用背書,避免了中小型企業因“信用評級低”無法獲得貸款的問題,某廠家通過該模式,2023年幫助50余家中小型企業完成設備采購,帶動普及率提升8%。
二、技術與服務適配:解決企業“不會用”的能力障礙
中小型食品企業普遍缺乏專業技術人員(多數企業僅 1-2名設備維護人員,且無殺菌工藝研發能力),全自動殺菌釜的“智能化操作、工藝調試、維護保養”成為應用障礙。需通過“技術簡化、服務下沉、培訓賦能”,讓企業“會操作、能維護、善應用”。
(一)設備技術簡化:適配中小型企業的操作能力
設備廠家需針對中小型企業的需求,開發“輕量化、傻瓜化”的全自動殺菌釜機型,降低操作與維護難度:
簡化操作界面,降低學習成本:將傳統復雜的PLC控制系統簡化為“一鍵式操作面板”,預設“罐頭、飲料、鹵味”等常見品類的標準化殺菌配方(如“豬肉罐頭”對應121℃、30分鐘,“玻璃瓶果汁”對應85℃、15分鐘),操作人員僅需選擇產品類型、點擊“啟動”即可,無需手動設置溫度、時間等參數;同時配備“故障語音提示”(如“溫度傳感器異常,請檢查接線”),即使非專業人員也能快速排查基礎故障。某廠家推出的“簡易款”全自動殺菌釜,操作培訓時間從傳統機型的3天縮短至2小時,深受中小型企業歡迎,上市半年銷量占比達40%。
模塊化設計,降低維護難度:將設備核心部件(如加熱管、溫度傳感器、水泵)設計為“模塊化組件”,采用快速插拔接口,更換時無需專業工具,企業維護人員通過廠家提供的“維護視頻教程”即可自行更換;同時提供“易損件備用包”(包含加熱管、密封圈等常用部件),企業可提前儲備,避免因部件損壞導致停機(傳統機型需等待廠家上門維修,平均停機3-5天,模塊化設計可將停機時間縮短至1小時以內)。
(二)服務下沉:構建“本地化+遠程化”的服務網絡
中小型企業多分布在縣域或鄉鎮,廠家傳統的“中心城市服務站”模式無法滿足快速響應需求,需構建“本地化服務+遠程支持”的雙重服務體系:
建立縣域級服務網點,縮短響應時間:聯合地方食品機械經銷商、維修服務商,在食品產業集中的縣域建立“全自動殺菌釜服務網點”,配備專業維修人員與常用配件,承諾“2小時內響應、24小時內上門”;同時網點提供“免費上門調試”服務,設備安裝后廠家技術人員現場指導企業操作人員,確保設備正常運行。某廠家在全國建立80余個縣域服務網點后,售后響應時間從平均48小時縮短至12小時,客戶滿意度提升35%。
遠程診斷與工藝支持,解決技術瓶頸:為設備加裝“遠程監控模塊”(通過4G/Wi-Fi 連接),廠家技術人員可實時查看設備運行數據(如溫度曲線、壓力變化),遠程協助企業排查故障(如通過調整參數解決“殺菌不均”問題);同時提供“工藝定制服務”,企業只需提供產品特性(如包裝材質、pH 值、水分含量),廠家即可通過遠程協助優化殺菌配方(如針對某企業的“真空包裝鹵鴨”,將殺菌溫度從121℃降至115℃,保留肉質鮮嫩度的同時確保無菌),解決中小型企業“無工藝研發能力”的痛點。
(三)分層培訓:賦能企業全鏈條技術能力
針對企業不同崗位人員(操作人員、維護人員、管理人員),開展分層培訓,確保設備“用得好、用得值”:
操作人員:實操培訓,確保安全規范:聯合地方行業協會,在產業集中區舉辦“免費實操培訓班”,采用“理論+實操”模式(理論1天,學習安全操作規范;實操2天,在模擬生產線練習開機、參數調整、應急停機),培訓合格后頒發“操作證書”;同時制作“圖文版操作手冊”“短視頻教程”,企業可隨時查閱,鞏固培訓效果。
維護人員:技能培訓,提升自主維護能力:廠家定期舉辦“維護技能培訓班”,培訓內容包括“部件更換、日常保養(如每周清洗噴淋管道、每月檢查密封圈)、常見故障排查”,并提供“維護實訓設備”讓學員動手操作;培訓后建立“維護人員交流群”,廠家技術人員實時解答問題,形成長期技術支持。
管理人員:價值培訓,強化升級認知:針對企業老板、生產負責人,開展“全自動殺菌釜價值研討會”,通過“案例對比”(如某企業使用后退貨率從10%降至1%、人工成本年省5萬元)、“成本測算”(如投資回報周期1.5年),讓管理人員直觀感知全自動殺菌釜的“品質提升+成本節約”價值,推動決策落地。
三、認知與場景培育:消除企業“不敢用”的顧慮
中小型企業對全自動殺菌釜存在“認知偏差”:部分企業認為“現有設備能滿足需求,升級沒必要”,部分擔心“設備復雜易出故障”“升級后產品品質提升不明顯”。需通過“場景化示范、數據化驗證、標桿化引領”,消除顧慮,強化“升級即提質、提質即增收”的認知。
(一)場景化示范:讓企業“看得見、摸得著”
在食品產業集中區建立“全自動殺菌釜示范車間”,或開展“上門試用”活動,讓企業親身體驗設備優勢:
建立產業帶示范車間,實地觀摩學習:在罐頭、預制菜、鹵味等產業帶(如福建漳州罐頭產業帶、河南漯河預制菜產業帶),選擇1-2家龍頭企業建立“示范車間”,配備不同規格的全自動殺菌釜,開放給周邊中小型企業參觀;示范車間安排專人講解“設備操作流程、殺菌效果對比(如全自動設備殺菌后的產品色澤、口感vs半自動設備)、成本節約數據”,并組織企業現場體驗“一鍵啟動”“自動出罐”等功能,直觀感受自動化優勢。某示范車間建成后,半年內接待200余家企業參觀,帶動30余家企業采購全自動殺菌釜。
推出“免費試用1個月”活動,降低嘗試風險:設備廠家聯合地方政府或行業協會,推出“全自動殺菌釜試用計劃”—— 企業無需支付押金,即可免費試用設備1個月,試用期間廠家提供上門安裝、操作培訓與技術支持;試用結束后,若企業滿意再簽訂采購合同,不滿意則由廠家收回設備,這“先體驗后購買”的模式,消除了企業“擔心效果不好”的顧慮,某廠家通過該活動,試用轉化率達60%,顯著提升了市場滲透速度。
(二)數據化驗證:用“硬數據”證明價值
通過“第三方檢測、成本測算報告”,用客觀數據證明全自動殺菌釜的“品質提升”與“成本節約”價值,增強企業信心:
第三方檢測報告,驗證品質提升:聯合國家級食品檢測機構(如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),對使用全自動殺菌釜與半自動設備的同一產品進行“殺菌均勻性、營養保留率、保質期”檢測,并出具對比報告 —— 例如,某檢測報告顯示,某鹵味企業使用全自動殺菌釜后,產品殺菌均勻性(各部位 F 值偏差)從±2.0降至±0.5,維生素B1保留率從60%提升至85%,保質期從6個月延長至9個月,為企業開拓高端市場(如商超、出口)提供數據支撐。
定制化成本測算,量化收益:針對意向企業,廠家提供“定制化成本測算報告”,結合企業的產能(如日產量5噸)、現有設備能耗(如半自動設備每批次能耗15kW・h)、人工成本(如2名操作人員月薪6000元),測算“升級全自動設備后的年能耗節約、人工節約、退貨率降低帶來的損失減少”,并計算投資回報周期,例如,某鹵味企業的測算報告顯示,升級全自動設備后,年節約成本12萬元,投資回報周期1.2年,讓企業清晰看到“升級即增收”的邏輯。
(三)標桿化引領:用“身邊案例”帶動升級
挖掘中小型企業中的“升級標桿”,通過“線上宣傳、線下分享會”推廣其經驗,形成“同行帶動同行”的效應:
挖掘本地標桿企業,傳播升級故事:在每個縣域或產業帶,挖掘1-2家“成功升級”的中小型企業(如某小型罐頭廠升級后產品出口量增長50%,某鹵味企業升級后進入連鎖商超),拍攝“升級前后對比”短視頻(如升級前人工忙碌、產品退貨多;升級后1人操作多臺設備、產品品質穩定),在地方食品行業協會公眾號、短視頻平臺(抖音、視頻號)傳播,讓企業看到“身邊同行的成功案例”,增強升級意愿。
舉辦“升級經驗分享會”,交流實戰心得:組織標桿企業負責人舉辦“經驗分享會”,分享“升級決策過程(如為何決定升級)、使用過程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法(如初期操作不熟練如何快速掌握)、升級后的收益(如產品售價提升10%、訂單量增長20%)”,并現場解答其他企業的疑問(如“小批量生產是否適合全自動設備”“設備維護成本高不高”),這“同行分享”比廠家宣傳更具說服力,某分享會結束后,當場有15家企業表達了采購意向。
四、產業鏈協同:構建“設備+工藝+市場”的生態支持
全自動殺菌釜的普及率提升,并非單一設備的推廣,需聯動“設備廠家、原料供應商、渠道商、檢測機構”,構建全產業鏈支持生態,幫助中小型企業實現“升級設備→提升品質→拓展市場”的閉環,讓升級帶來“實實在在的收益”。
(一)“設備+工藝”協同:提供“一站式解決方案”
設備廠家聯合食品工藝研發機構,為企業提供“設備+工藝”打包方案,解決“升級設備后不知如何優化工藝”的問題:
定制化殺菌工藝配方:針對企業的特定產品(如某企業的“玻璃瓶裝楊梅罐頭”),研發機構結合全自動殺菌釜的特性(如精準控溫、分段升溫),定制“專屬殺菌配方”(如先80℃預熱5分鐘,再105℃殺菌20分鐘,最后梯度降溫至40℃),避免“設備升級但工藝落后”導致品質提升不明顯;同時提供“產品口感優化建議”(如調整殺菌時間保留果肉脆度),幫助企業打造差異化產品。
配套輔助設備推薦:根據企業產能與產品特性,推薦適配的“前處理設備(如自動清洗機)、后包裝設備(如真空封罐機)”,形成“全自動生產線”,避免“全自動殺菌釜與手動前處理設備不匹配”導致的效率瓶頸。例如,某企業采購全自動殺菌釜后,在廠家推薦下配套了自動清洗機,整體生產效率提升40%,進一步放大了自動化設備的價值。
(二)“設備+市場”聯動:幫助企業“提質即增收”
聯動商超、電商平臺、出口貿易商,為使用全自動殺菌釜的中小型企業提供“市場綠色通道”,讓品質提升轉化為“銷量增長、售價提升”:
商超入場優先通道:與沃爾瑪、永輝等連鎖商超合作,推出“品質優先”招商政策 —— 使用全自動殺菌釜的中小型企業,其產品在入場審核時可“簡化檢測流程、降低入場費用”,并優先安排貨架位置(如生鮮區、高端食品區);同時商超協助企業在包裝上標注“全自動無菌殺菌”標識,向消費者傳遞“高品質”信號,幫助產品實現“溢價銷售”(如某鹵味產品標注后,售價提升15%,仍保持銷量增長)。
出口貿易對接服務:聯合出口貿易公司,為使用全自動殺菌釜的企業提供“出口認證輔導(如 BRC、FDA認證)、海外客戶對接”服務 —— 全自動殺菌釜的精準控溫與數據追溯功能,可滿足海外市場的合規要求,貿易公司優先將這類企業推薦給海外采購商(如歐洲超市、東南亞進口商),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。某出口貿易公司通過該模式,2023 年幫助 20余家中小型企業實現產品出口,出口額平均增長80%。
全自動殺菌釜在中小型食品企業的普及率提升,需突破“成本、能力、認知”三大障礙,通過“政策金融降成本、技術服務提能力、場景示范強認知、產業鏈協同促增收”的系統化策略,構建“企業愿意升級、能夠升級、升級后能受益”的良性循環。對政策層面,需精準補貼與金融支持結合,降低投入門檻;對設備廠家,需開發適配中小型企業的簡化機型,下沉服務網絡;對行業層面,需通過示范、標桿與產業鏈聯動,讓企業直觀感知升級價值。
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品質要求的提升、市場競爭的加劇,全自動殺菌釜已從“可選設備”變為“必選設備”。只有幫助中小型企業跨越升級障礙,才能推動其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提升,進而促進整個食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。未來,隨著技術迭代與服務完善,全自動殺菌釜在中小型食品企業的普及率有望在3-5年內提升至60%以上,成為食品工業提質升級的核心支撐設備。
本文來源于諸城市安泰機械有限公司官網http://www.sumspring.net.cn/